不是跟著旅行團四處走,還真不知道,原來台灣有這麼多老糖廠。本來是,台灣的糖業發展大約始自荷蘭統治時期,一直到日治時期為最高峰。隨著時代演進,製糖業逐漸式微,二次大戰後重整的全省36間糖廠到2010年代,只剩下虎尾、南靖、善化三間蔗糖廠和小港煉糖廠還有在運作,其餘自然面臨荒廢與轉型。
今天我們來到的彰化溪湖糖廠,最早的前身是辜顯榮先生在1919年10月所成立的「大和製糖會社」,後來被日本明治製糖株式會社合併更名為「溪湖製糖所」,戰後才由政府接管。1946年,台糖成立,1954年合併溪洲及彰化糖廠壯大,在產量最高峰的1974年後,終於在2002年停止製糖機器運轉,轉型為觀光文化園區,成為如今知名的旅遊團景點。
↓遊覽車剛停,遠遠望見最顯眼的,是高聳的煙囪。
↓老糖廠的房舍真的非常古早味,倉庫的玻璃還是破的。
↓好大的輪胎!
↓來到製糖工廠正門。
↓廠房前有鐵軌,真的會有火車行駛唷!
進入製糖廠,撲鼻而來的是滄桑歲月的煙塵味,昔日工人熱鬧穿梭其間的偌大機組已停擺,如今遊客也拂不去塵埃。
↓大家不約而同拿簡介蓋紀念章。
沿著製糖的動線前進,大約了解製糖的程序,不外就是甘蔗採收後,卸蔗剁碎後「壓榨」(哈哈,這詞就是這麼來的嗎),蔗渣入鍋爐成燃料,甘蔗原料則歷經清淨、結晶、分蜜、包裝的過程,最後儲存運送。
夏天沒冷氣的廠房裡如蒸籠,以前那沒空調的年代,鍋爐與機具隆隆運轉,裡面的工人該多辛苦才好。
滿頭大汗,繞一圈出來,右手邊有間文物館,陳列了跟糖廠歷史有關的文物,如文件、老照片、裝糖麻袋……等等等,我最有興趣的卻是整個糖廠的縮小比例模型,這模型,看來也非常有年份了,外表的壓克力都已經模糊。
廠區中,最吸引遊客駐足圍觀的是「糖蔥」攤的表演。如龍鬚糖,老闆將用白砂糖熬煮的糖膏像拉麵條的方式反覆拉扯,動作之俐落,這種技藝可不是隨便人學得來的。
↓力道不夠,動作慢了,白麵條會凝固吧?
↓好厲害,都不會纏在一起。
↓最後的成品,白糖膏因拉扯時進空氣,而成中空狀。
至於為什麼叫「糖蔥」?老闆大概一向被問到煩了,比比攤位上的牌子,意思是自己看:原來糖的顏色和紋路有如大蒜、白蔥一般,因而名之。哈哈,我覺得比較像一束束PVC白塑膠管。
↓參觀糖廠,不吃冰說不過去,我來支巧克力脆片的。
這支冰不過20元,不過回來後發票中了200元,哈哈,賺了!賺了!
↓園區內擺放廢棄老火車的地方剛好有一個攝影社團來外拍,我也學著他們的角度拍個不亦樂乎。
壞了、鏽蝕了,反而是絕佳的攝影素材。不過我倒覺得這車廂有點像被人力破壞過。
火車,自然是用來運糖的,糖廠與鐵道總密不可分。
↓這不,火車來了。
↓惜別的售票亭,忽然上演搶小孩的戲碼。
相較於台中月眉糖廠有囪底隧道,溪湖糖廠正是以現今仍行駛的火車聞名,這也是我們今天來最主要的目的,欲知詳情,且待下篇分解。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