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香港的廟街只是因一間天后廟便命名,新北市的新莊廟街,倒真是因為一條新莊路上大大小小矗立了好多間廟而得名哩!
我們一向熟知的台灣俗諺「一府二鹿三艋舺」,是形容清朝時期台灣最繁榮的三個港埠。然而其實在艋舺興盛前,更早的說法是「一府二鹿三新莊」,早在康熙48年後,「新莊」這個聚落名即因大量新移民的湧入而出現。
雖然地理位置並不遠,我這台北人對新莊一直停留在交通擁擠不堪、非必要盡量少踏足的印象裡,如今捷運新莊線的通車,無疑是可以常常往新莊走動的絕大動力,這就找機會來廟街探探了。
↓從捷運站出來,立刻可以見到新莊廟街的介紹。但是要從面前的小巷進入步行小段路,因無明確指標而令人有些猶疑。
走出小巷,見到派出所即是新莊路──映入眼簾的是一條午後慵懶的夜市般的街道,並沒有十分讓人感受是條「老街」。
是了,滄海桑田、物換星移,廟街的廟宇仍在,街道卻必須隨時代而演進,因應懷舊、觀光與在地生活……等種種機能而重組。同樣就在這條路上,要訪古,其實隨處皆是,藏得並不深。
↓這不是?新莊路278巷即挑水巷是也。
新莊是到1934年才有自來水的,在這之前,居民用水都要靠挑夫到「後村圳」挑水來販賣,這條巷子因此而得名。但是如今空留牌匾,當年的遺跡是再也瞧不出半分了。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359巷的戲館巷和387巷的米市巷。
↓戲館巷,當年聚集了布袋戲、北管、南管……等多間劇團與劇社,現在一間也無。
↓米市巷,顧名思義即當年米市所在。
↓米市巷的盡頭是「潮江寺」,一望可見是間歷史悠久的閩南式樓房。
↓寺旁的老屋。
多廟的新莊廟街,論起最古老的一間廟,那非清雍正(甄嬛傳裡那位薄悻多疑的壞皇帝)九年落成、距今有三百多年歷史的慈祐宮(媽祖廟)莫屬了,也是從捷運站走進來遇見的第一間廟。
↓慈祐宮面對著大漢溪。
再往前走是武聖廟,也就是關聖帝君廟,清乾隆(甄嬛所立的四阿哥)25年所建,乃三級古蹟。
其他廟宇自然多,無法一一介紹。
既然是老街,那老字號的店家自然有許多,也只能走馬看花,在夜市中隨機尋訪。
↓老順香餅店,以鹹光餅聞名。
↓不過,這跟我印象中的鹹光餅好像長得不太一樣耶?
↓米店。
↓佛具店。
↓金紙店。
↓建材行。
↓哇!這櫥窗,真讓人掉進時光隧道,比正港古蹟更令人心驚哩!
↓打鐵店。
↓小說出租店。
↓五金行。
↓服裝店的老麻豆,都掉漆了。
↓打鑰匙機器。
↓老裁縫店,阿嬤年代重現,真真實實的存在。
↓斑駁生苔的磚柱,盡顯歷史滄桑。
↓「同心協力」,這景,倒有眷村的感覺。
↓牙周病和骨刺一起治,也太全科了吧?!
↓新莊廟街中段,新莊路與新泰路路口。
是聖誕時節了,街上出現戴著聖誕帽的遊客,提醒著我這街雖老,不經意能尋訪出古意,卻還是開著新穎的便利商店,也就是最好的新舊交融──應該說,這是條ing中的老街,過往的時光仍持續流動著,而且在刻意的維護下,仍將這麼與時俱進下去。
↓捷運新莊站的裝置藝術牆。
這篇,整整擺了四個月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