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

       太魯閣國家公園裡,大家耳熟能詳的景點不外長春祠、九曲洞、燕子口、天祥……等。自小來花東的旅行,印象中大約都遊歷過,唯獨「砂卡礑步道」一直無緣親近,這回,終於能將這片拼圖補上。

       開車至砂卡礑隧道停車,太魯閣國家公園熟悉的群山環繞,林木蔥鬱神秘的氣息──哇哩咧!綿綿細雨下不停!

 

砂卡礑隧道

       步道便是由這兒的大理石牌樓走迴旋梯下去。

 

砂卡礑步道

       從橋上往砂卡礑溪望去,哇!是不是?步道就沿著山壁開鑿,海拔60公尺,溪水流淌山谷中,充滿了原始探險的樂趣。

 

砂卡礑步道

       另一邊向南,則是砂卡礑溪匯入立霧溪的景象──沒有錯,這兒就是立霧溪注入太平洋前最後的支流。匯流口附近的河階地,曾經是太魯閣族人的部落。

 

立霧溪

       來到入口才發現,原來全長4.1公里的砂卡礑步道屬原路來回小徑,走到「三間屋」算終點,無其他出口,必須折返。難怪剛才下迴旋梯,去返兩方人馬在梯上大塞車,艱難地擦身而過。

遊客在起點合照。

砂卡礑步道

       反正路就這麼延伸,傻傻地走。話說砂卡礑步道建於日據時代末期,主要是為了發展立霧溪的水力發電,也就是為了維修水壩和大水管而建。直到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後,才改規劃為景觀步道。

 

砂卡礑步道

下這麼大雨,中外遊客卻還真不少。

砂卡礑步道

       很明顯屬於難度極低的平坦步道,地上有埋枕木。下雨天石頭雖滑,小心點倒也無啥危險,就是有點頭頂會下落石的杞人憂天。

 

砂卡礑步道

       才走沒多久,我整個鞋襪就全濕了,早知道像這兩位穿涼鞋。

 

砂卡礑步道

       不消說,步道最大的賣點,就是砂卡礑溪河谷景觀。

 

砂卡礑步道:砂卡礑溪谷

       瞧這溪水,陰雨天還能碧綠成這樣,水質該有多純淨才好?實在因為溪長僅16公里,流路短,勢湍急,因此含沙量少。

 

砂卡礑步道:砂卡礑溪谷

       這麼多大大小小的溪石,以片麻岩、矽質片岩和大理岩為主,皆屬變質岩。都是因為崩落後未能經過長距離的滾動,堆疊而成。

 

砂卡礑步道:砂卡礑溪谷

       可想而知,陰濕的河谷,也是動植物生長的良好生態環境。我親眼看見好幾隻翠鳥,可惜光線不好,拍不起來。至於台灣獼猴,雨天不見蹤跡。

 

砂卡礑步道:砂卡礑溪谷

砂卡礑步道:砂卡礑溪谷

       步道中段有個油桐花廊,因非花季又下著雨,也沒看見油桐樹在哪兒,但是在溪谷中,還是發現幾朵亂了時序的傻桐花,像是特意為我而開。

 

砂卡礑步道桐花

小心撞頭!

砂卡礑步道

       整路上會發現,樹木沿著岩石攀爬生長,特別是榕樹,簡直就是「抱石樹」的狀態,足見樹木適應環境、強烈的生存能力。

 

砂卡礑步道

砂卡礑步道

砂卡礑步道

       看,對面裸露山壁上的圖案,多麼特別?一層一層,色澤分明,這種地形稱為「皺褶」。這些岩石遠在數十到數百萬年以前,都被深埋在超過十公里以上的地底下,在地層深處的高溫與高壓作用之下,岩石是半流體的狀態,且相同成分的礦物會聚合在一起,形成層層顏色分明的現象。由於台灣受到板塊運動劇烈影響,地殼隆起快速,地底下的熔岩很快被推擠上來,快速冷卻。隆起的岩石再經溪水切割,於是美麗的褶皺就這麼形成了。

 

砂卡礑步道:砂卡礑步道溪谷

砂卡礑步道:砂卡礑步道溪谷

岩石、沙灘,多變的環境。 

砂卡礑步道:砂卡礑步道溪谷

砂卡礑步道:砂卡礑步道溪谷

       步道的木頭扶手日久腐朽,平添了些許驚險的感覺。

 

砂卡礑步道

       但遊客也不必心存僥倖,以為可以下到溪谷去玩水,實際上非常危險。

 

砂卡礑步道

       大概因為下雨,走得很急,不知不覺來到「三間屋」,也就是步道的盡頭了,昔日曾為太魯閣族人聚落。

 

砂卡礑步道

       好啦,原路折返,天昏地暗,雨更大了。

 

砂卡礑步道

       雖然撐著傘,鞋襪盡濕,不免越走越急。資料上說往返約4-6小時?麼麼可能?我一個多小時就來回了,只差沒成落湯雞。

見到紅橋了。

砂卡礑步道

       神秘的步道,美麗如仙境的溪流,流水圖紋的如畫山壁,空靈的山谷氣息,即便是雨天,仍然讓我對砂卡礑步道留下來難以忘懷的美好印象。這真的是台灣後山的一塊寶地,不輸給同屬秀林鄉的慕谷慕魚。

 

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

途經長春祠,遠遠觀望。

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長春祠

花蓮太魯閣國家公園

 

       離開太魯閣國家公園,回到花蓮市。

 

 

延伸閱讀:

太魯閣國家公園

花蓮銅門村慕谷慕魚生態迴廊

 

 .

 

 

arrow
arrow

    雲大少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