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在想,這世界上,有沒有哪個人是另一個人永恆的歸宿呢?當然理想上是有的,但是真正蕩氣迴腸的,卻一向是得不到最好的心之歸宿,無法回到當初的遺憾。


        這就是一個受最初的愛深深影響而無法逃開的悲傷故事。故事的主人翁麥克在15歲那年遇上36歲的韓娜,由韓娜引導著初嘗雲雨之後,一生人即受這份不正常關係的羈絆,再也無法活出自我。韶光荏苒,當韓娜歸於塵土之際,麥克娓娓道來他的心路歷程,反覆剖析,是嚮往,是渴望,是否定,是虧欠,是背叛,是譴責,是理解……,雖都過去了,最終韓娜仍是他的家,他可以揮揮衣袖,卻永生無法抵擋這份回家的慾望,他已經用自己的人生來償還。




        說歸說,做歸做,在我看來,麥克分析當年的心態是有點囉唆的,但正適足以表達出他內心的複雜與徬徨。然而又怎麼分析得完,透露得清呢?仔細看看麥克,說穿了對家庭和婚姻的關係都非常疏離,或可全歸因於韓娜。但性格創造命運,也許她對韓娜的矛盾與無法脫離,也還是源於自身性格的驅使,作者徐林克創作出的這個角色豐富完整,種種分析深透人心,叫人唏噓。


        也許全書關於愛情的部分,在第39頁就已經下過完美註解:「美夢由來最易醒,記憶中的幸福不但與事實不符,也是永難實現的承諾。這就是我們的悲哀嗎?」是的是的,我點頭如搗蒜,是這樣的沒錯。


        而韓娜的人生更是悲哀的,全書的關鍵轉折盡在於她是個文盲的點上,使她為了這個秘密過著拼命後退的人生,無法敞開心胸接納自己與他人。只能說,一樣米養百樣人,韓娜羞恥於自己的目不識丁幾近於病態,情願淪為罪犯也不甘自暴其短,這直拗又孤獨的性格和麥克倒頗為類似,難怪兩人即使生離死別還會如此糾纏。




        因此我願意為妳朗讀,麥克15歲時唸書給韓娜聽,淋浴、做愛;成年後,用錄音帶錄下經典文學,寄給獄中的韓娜整整10個年頭,這樣的故事安排實在令人心碎。朗讀,是這對注定無法終身的戀人交流的方式,除此之外,他們只能彼此猜測與背叛,再沒有任何溝通,偏偏同樣如此驕傲、易怒、敏感與脆弱。


        除出愛情,這故事最震撼的部分便是對戰亂和集體罪行出人意表的看法,非常發人深省。事實上證諸歷史,戰爭和革命時期總免不了殺人,納粹是,全世界皆然。歷史過後的新生代可以名正言順的直斥歷史之荒謬,卻無法抹去自己上一代也參與其中的事實──動亂時期,可以做些什麼卻不敢做、姑息或置身其外、甚至為虎作倀的人,怎麼可以忘卻罪疚而自以為是呢?


        「指摘有罪之人,並不會使我們免於羞愧,但起碼能夠讓我們克服因此所帶來的痛苦。它將被動的羞辱之苦化為力量、行動與攻擊……。」149頁的這段話,真是不由得人要鼓掌,直擊要害──試問有誰可以自外於歷史?


        然而是行動或攻擊也還罷了,最恐怖的是利用歷史傷痛來謀取自身政治利益、挑起仇恨、甚至靠在同胞傷口灑鹽來撿拾戰利品的政客。他們渾忘了自己也曾是集體罪行的一份子,卻踩著所有人民以達到自身目的,這才是真正的十惡不赦、惡貫滿盈。可惜民粹好用,納粹的殷鑒不遠,人們在歷史中學到的教訓實際上又有多少呢?端視人們的記憶力如何,也許人都是健忘的。




        這本小說後來改編成電影《為愛朗讀》,並讓凱特溫絲蕾實現了奧斯卡影后夢,這不消說了。我是覺得電影的影像會意和小說的文字各擅勝場,但小說因有比較細節的來龍去脈,在感動的力道上終究還是餘韻強些。


        闔上書頁,思緒縈繞。然而這個故事說到底,談的還是歲月的無情力量。或許我們渴望某個人一輩子,其實是不放棄同在一起時的回憶,當事過境遷後,即使有緣能再相聚,也只好逃避了。張愛玲說得好,一向同我們掙扎的永遠是時間;回不去了,粉身碎骨也回不去了。


        對麥克來說,韓娜是永恆的歸宿,可恨自韓娜早早徹底放棄自己的那一刻起,他們已經回不去了,只徒留遺憾無邊蔓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雲大少爺 的頭像
    雲大少爺

    大少爺的雲淡風輕

    雲大少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