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寒冷陰霾的典型冬日裡,到不常踏足的台北市士林區捷運芝山站週邊逛逛。
↓習慣就好,還是先顧肚皮,找一家「西糯米廚房」,捷運站旁,這條巷子走到底便是。
↓餐廳的陳設很簡單,有種文青氣息。
↓餐食和價目在黑板上一覽無遺。
↓好久沒看花生漫畫了。(正確的說法是,好久沒看書了。)
↓味噌燒煎豆干蔬食套餐。
圓圓黃色的是地瓜,包括配菜,明顯走輕淡的健康取向。
↓豌豆苗玉米湯。
↓和風照燒雞腿排套餐。
吃完飯,到「芝山文化生態綠園」走走。
↓好喜歡這台車流線形的車體。
↓大約天氣太冷,又是非假日,幾乎沒有遊客。
↓門口有我最愛的大波斯菊,雖然不是花海,還是一往情深地拍拍拍。
↓進到園內,一派森林氣息,卻也難掩冬日葉落的蕭條肅殺。
↓先參觀「水生池」。水池中央有個土丘,上面長了頻臨絕種的本土濕地植物「水芭樂」,是個生態島,為生物棲息庇護的地方。鳥類可在此育雛,或是蛇類可棲息產卵──OMG,可能有蛇?!
↓木頭島,也是良好的生物棲地。
↓滿滿的水生植物。
↓發現靈芝?!
↓池邊長了幾棵油菜花,聊勝於無,我到現在都沒拍過油菜花海哩!
↓暖房裡似乎長期乏人照料,許多植物都枯萎了。
↓文物展館。
↓一樓是賣場,展館在二樓。
↓館內展出士林區許多珍貴的文史資料與照片,以及芝山文化相關的文物。
話說芝山岩遺址最早是1896年由日本人栗野丞之所發現,是台灣地區最早被發現的史前遺跡,但並未受多大重視。直到1979年,雨農國小興建教室,挖地基時挖到了極罕見的貝層,而且還有極豐富的史前遺物,才廣受各方矚目。
「芝山岩文化」,其年代約在3800-3000年之間,因出土遺物和台北地區已知的「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與「十三行文化」不同,因此獨立出來。據考古學家百年來的調查,已經證實芝山岩這座小山丘及其週遭,蘊藏了豐富的寶藏,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遺址。
↓生態園裡還有一個「得得之家」,是受傷鳥類的中途之家,要逛逛。
↓ 老鷹耶!大概因為受了傷,有點懶懶的,眼神也不那麼銳利了。
↓管理員為它準備的食物,有點怵目驚心。
↓還有好幾隻台灣藍鵲,好想拍到的是它展翅的英姿,而不是這樣可憐兮兮的樣子。
↓白頭翁。
↓蓋個到此一遊章。
↓天氣實在好冷,略逛逛就準備走回捷運站了。再來一朵大波斯菊。
↓芝山岩週邊的住家挺幸福的,屋外有專屬步道。
↓來了,這也是芝山岩文化遺跡。
↓雨聲街,好浪漫的街道名,原來在這邊。
↓這孩童雕像的表情好扭曲喔!
↓創意車輪餅,鮪魚餡有吸引到我。
好啦!走回芝山站,結束富有文青氣息的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