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堡喜來登飯店

        今天是土耳其之旅的最後一天了,如願再得一晴。回顧這一路風塵僕僕的土耳其國土繞行,還真有千山萬水的感覺。然而也還無暇感傷,晚上七點的飛機要離開,五點要到機場,伊斯坦堡的市區觀光還有最重要的幾項待完成,今天的行程之趕之急行軍,可想而知。遊記呢,大約還有三大篇可寫!哥哥我現在很煩惱呢,照片太多,已經快兜不起來哪裡是哪裡了XD(話說已經拖很久了)

        喜來登的西式早餐非常美味,一清早就讓人大大滿足,無花果和蔓越莓乾一定要狂吃它幾個。

 

喜來登早餐

       回家行李打包上車,再次往舊城區移動,不隔著車窗亂拍是要衝啥?

靠近馬爾馬拉海岸,又來了,世界最大停車場的景況再現,急也沒用。

 

伊斯坦堡

         開上橫跨金角灣、連接著新城區與舊城區、伊斯坦堡名氣最響亮的加拉達橋,沿岸許多阿拉伯風情遊船。

 

伊斯坦堡加拉達橋

橋上不分日夜,總是一票人在釣魚,這情景,下篇還會敘述。

伊斯坦堡加拉達橋

到達舊城區,聖索菲亞大教堂又見面了。

聖索菲亞大教堂

        重回舊城區,首先要參觀的是【古羅馬賽馬場】。我們從賽馬場區的北端入口接近,其實就在藍色清真寺前。第一個映入眼簾的古蹟,就是一個新拜占庭式風格的八角形拱頂噴泉,叫做「德皇威廉噴泉」。(德國噴泉)

 

伊斯坦堡賽馬場德皇威廉噴泉

  ↓遊客真的好多,所以我說這裡是兵家必爭之地。德國噴泉,由德國政府興建於1900年,紀念德國皇帝威廉二世1898年訪問伊斯坦堡。

 

伊斯坦堡賽馬場德皇威廉噴泉

        好了,說是「賽馬場」,那馬車或馬匹呢?原來,我們現在所站的位置,如今叫做「蘇丹艾哈邁德廣場」,受到土耳其當局的精心維護。公元2世紀時,這裡就是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堡競技場」,用於戰車比賽、其他體育娛樂項目和社交目的。在古代世界,賽馬和雙輪戰車賽車是極受歡迎的休閒活動。公元324年起修復的君士坦丁賽馬場,估計長約450,寬約130,能夠容納10萬觀眾,賽馬道呈U形,皇帝看台位於其東端。

形容那麼多,不如一張圖示意,更能遙想古時候賽馬場的盛況。

伊斯坦堡賽馬場還原圖

        我們都知道,受十字軍東征蹂躪後的君士坦丁堡一直未能從破壞中恢復舊觀,直到1453年伊斯坦堡被鄂圖曼土耳其人攻陷。由於土耳其人並不熱衷於賽車,賽馬場原來的用途逐漸為人所遺忘。但,這個地方始終沒有另造新建築物,而是仍被用於各種慶典活動,後來現場很多建材還被拆去蓋清真寺。今天,蘇丹艾哈邁德廣場的面積,大致相當於已消失的賽馬場,只是,當年的賽道和座椅,已埋於路面的2以下處。賽道內倖存的古蹟,如今還看得見的,只剩「狄奧多西方尖碑」、「蛇柱」和「粗石方尖碑」,成為熱門觀光標的。

        由北向南看,兩個方尖碑的位置如圖示。前方是「狄奧多西方尖碑」,後方是「粗石方尖碑」。「蛇柱」,則夾在兩碑之間。

 

伊斯坦堡賽馬場方尖碑

        狄奧多西方尖碑,保留至今已近3500年了!由粉紅色花崗岩雕刻而成,豎立於賽道內側,是狄奧多西大帝390年從埃及路克索(Luxor)的卡納克(Karnak)神廟運來。底座據說雕刻的便是皇帝在觀看賽馬比賽的情境。兵荒馬亂的,我因為還偷了時間跑去搶聖索菲亞大教堂和藍色清真寺的大正面,所以來不及細拍。

 

伊斯坦堡賽馬場迪奧多西方尖碑

        青銅螺旋蛇柱,同樣也是從埃及運來擺放的藝術品,原屬德斐爾的阿波羅神廟中的普拉提亞三腳祭壇。這種幾近於掠奪的行為,乃慶祝希臘人戰勝波斯人使然。螺旋圓柱體,由三條毒蛇互相纏繞而成,蛇頭支撐著一個黃金水盆。第四次十字軍東征,金水盆被破壞或被盜;至於蛇頭,遲至17世紀也遭破壞。現今所見,連柱身也有些殘破了。

 

伊斯坦堡賽馬場青銅蛇柱

        石方尖碑,看起來最老,實際上最年輕,由君士坦丁七世於10世紀時興建於賽馬場另一端,距今也1000多年了。最初碑體上覆蓋著鍍金銅牌,但在第四次十字軍期間被拉丁軍隊洗劫並將其熔化,紀念碑的石質核心倖存了下來,又被稱為「牆柱」。

 

伊斯坦堡賽馬場粗石方尖碑

        大批遊客聚集的廣場,自然也是小販們做生意的場所。粗粗觀察,商品以旅遊書、絲巾和笛子為大宗。不過好像都是在同樣地方批的貨,許多小販賣的東西是重複的。

這位帥哥穿的是GUCCI耶!

伊斯坦堡賽馬場小販

伊斯坦堡賽馬場小販

    土耳其人實在太愛拍照了!這老兄姿勢都已經擺好了,只好幫他拍一張。

 

伊斯坦堡賽馬場小販

        女生出門雖然必須戴頭巾,但還是有辦法將自己打扮得美美的。你看她頭巾服裝、蔻丹、唇膏,一系列粉色,是不是超漂亮?

 

土耳其婦女

        真的是兵荒馬亂,匆匆走過,馬上回頭參觀「藍色清真寺」。

        幸好剛剛有繞去遠遠拍一張清真寺的全貌,但也只能拍到四根宣禮塔,六根全拍到要由側面。事實上,一般非教徒的觀光客只能由側門進寺,有固定的參觀動線。

 

藍色清真寺

        團體跟著人群、沿著清真寺高聳的外牆,拍起照來也只能瞎子摸象般得到片面印象。

 

藍色清真寺

藍色清真寺

        看到一長排的水龍頭,是的,進去要稍微淨身和洗腳,但參觀人數太多,已沒有硬性規定了。

 

藍色清真寺

        女生進寺,一定要帶頭巾,並且禁止露出肩膀和胳臂,所以穿背心者,也要用圍巾遮起來。男生呢,規定不如女生多,但也不能穿短褲,必須外加件沙龍圍住毛毛腿。發放頭巾服裝的帥哥倒是意外的害羞,看到鏡頭低眉垂目一整個裝沒事。拍得急了,焦距沒對準,還是放上來。

 

藍色清真寺圍巾發放處

領隊果然經驗豐富,自己準備紅艷的圍巾。

領隊

排到入口處,還得低頭經過一個通道。

藍色清真寺

        是不是?臨入場前,還有正確服裝的告示,不合格的,對不起,會被擋在門外;敢argue的,搞不好會被警察抓走。然後在這兒,鞋子也要脫掉,裝進用現場發放的透明塑膠袋──也就是說,所有人在清真寺裡都全程提著自己的鞋子。

 

藍色清真寺

        終於進入藍色清真寺,裡頭光線比想像中的昏暗,一抬頭,哇!心裡立刻喝采:數不清的圓形穹頂使人由衷讚嘆!除了寺廟的莊嚴肅穆,更有著絕美的藝術氣息。

 

藍色清真寺

藍色清真寺

        然後,完全無法忽略的,像鼻子被打了一拳──天啊!寺內的腳臭味也太恐怖了!這還是深秋的時候,那如果正當盛暑天,該嗆成什麼味啊?1380435104-1436891802[1].gif  沒辦法,因為鋪滿全寺的地毯是昂貴到不行的,由伊索匹亞進貢的羊毛織品,不僅花紋連續,連接縫處也不落痕跡,若更換起來,花費與工程過於浩大,只好不准人穿鞋子踩踏,因此造就這種聞名於世的滿室「芬芳」。

 

藍色清真寺

哈哈,有沒有?所有人都用塑膠袋提著鞋子。

藍色清真寺

        美麗的穹頂,大概連最廣角的鏡頭都無法囊括,想拍廣些,可能要躺在地上。但是那地毯和氣味……算了。

 

藍色清真寺

藍色清真寺

藍色清真寺

        實際上,祈禱殿中央穹頂直徑23.5,高43,四周擴散著卅多個較小的半圓穹頂,上頭布滿了可蘭經文,由四根巨大的大理石柱子支撐著。全寺有多達200多扇彩繪玻璃引進自然光,美則美矣,但照明仍顯不足,因此密密麻麻以黑線低垂了無數發出微光的燈泡──我還是覺得很暗。

 

藍色清真寺

藍色清真寺

大理石柱,別名「大象之腿」。

藍色清真寺

        為什麼稱為藍色清真寺呢?看圖說話,全寺透進自然光的地方,就是藍色的啊!因為清真寺內部的基部及柱子上,總共砌上了約21000塊藍白色的手工伊茲尼克陶瓷磚瓦,在自然光的照耀下,壟罩著既夢幻又如神恩的藍光,因而得名。而磚瓦設計有超過五十種鬱金香款式。低處的磚瓦均是傳統設計,高處的磚瓦則是各種華麗的花朵、水果及柏樹款式。至於為何是鬱金香?沒有錯,因為土耳其的國花就是鬱金香。鬱金香原產於土耳其,後來反而被荷蘭發揚光大了。

 

藍色清真寺

        實際上,清真寺的全名是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起建於西元1609年,以七年的時間完工,建築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做為國家清真寺之用。在參觀過聖索菲亞大教堂,再來藍色清真寺,會發現兩所建築不管是外觀或內部結構上都有很相似的地方。的確,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的設計確實參考了聖索菲亞的拜占庭特色和東方的集中圓頂構造,然後加入了傳統伊斯蘭元素。至於是否有要媲美聖索菲亞之企圖?這或許無從考究,只是七年的工程期間不乏波折,例如建到後期,樓座牆身還使用了回收自1574年托普卡匹皇宮大火後所遺留的磚瓦,經費上可見捉襟見肘。不過這些波折在今日看來,絲毫無損於這座古蹟在宗教與人文歷史上的偉大成就。

 

藍色清真寺

        特別的是,配備有六座宣禮塔(喚拜塔),據說是當初建築師聽錯了蘇丹艾哈邁德一世的指令──蘇丹說的是要興建黃金的宣禮塔,可是土耳其話的「黃金」跟數字「六」非常相近,誤會於焉產生。在當時,麥加聖地清真寺的宣禮塔也是六根之多,其他地方的,絕不容許超過這個數目。這下惹怒了麥加的長老,批蘇丹為傲慢,逼得他只好出資幫麥加的再多建一根,成為一段流傳千古的插曲。

 

藍色清真寺

        講道壇上方黑底金字的阿拉伯文牌匾,寫的是哈里發(先知穆罕默德繼承者)的名字和可蘭經經文,象徵藍色清真寺崇高的地位。

 

藍色清真寺

        遊客真的好多,加上難取景,我們很快隨著人流出了單行道動線,並且沒有回頭機會。

出口,一堆人在這邊穿鞋子XD

藍色清真寺

金色的線條,大約也是可蘭經文。

藍色清真寺

這樣的角度,簡直像城牆。

藍色清真寺

藍色清真寺  

        藍色的柔光,400年的滄桑歲月。參觀過藍色清真寺後,急匆匆的,隨即上車,再往博斯普魯斯海峽前進......

 

……秋之土耳其,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雲大少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0) 人氣()